崮山鎮南虎口礦山修復不易,守住更難。
走進崮山鎮南虎口礦山復綠工程現場,各種植物錯落有致、山坡渾然一體,眼前的一切很難與過去巖體破碎、礦坑遍布的景象聯想在一起。這樣的變化,得益于經區鐵腕修復礦山生態修復工程。
為徹底消除視覺污染,改善礦山生態環境,經區國土資源分局向省國土資源廳申請專項資金600萬元,開展南虎口礦山復綠工程項目。
前期勘察設計
經區國土資源分局通過收集資料、地質環境調查、地形測量、工程測量等方法,對廢棄礦山的地質環境現狀特征進行認真調查,對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進行細致分析,在綜合研究了相關資料后,完成了設計方案編寫及圖件編制工作。
施工過程
采取削坡、土石方回填、平臺整理、平整綠化、修建截(排)水溝等措施,將陡峭石壁和塌陷采石坑修復為土質緩坡和耕地平臺。在進行全面綠化時,為保證植被的存活率,以山體中生長的野生植被為主——對平整后的平臺,以種草為主,同時加播種刺槐種子;在回填區,則種植黑松、刺槐、黃林木、火炬樹等樹種。
施工后期
開工初期,周邊村民養殖的母貂正處于孕期或哺乳期,無法如期爆破;由于氣象、氣溫等條件的影響,一些綠植的種植工作不得不推到春季進行;再加上因為夏季的連日暴雨,治理區邊坡及平臺受到破壞,形成三處沖溝。在整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遇到不少不可預估的困難,為了提高施工質量,保證復綠效果,經區國土資源分局通過多次探討研究,經省專家組審核同意后,在原設計基礎上,在現有沖溝位置處補充設計了排水溝,保障了治理區的排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