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面源污染的危害
當今,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我國三大環境污染之一,這也是世界共同關注的一個嚴重環境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業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必須有效防止農業面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是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溶解的或固體的污染物和農戶生活垃圾在降雨或灌溉過程中,經地表徑流、農田排水地下滲漏等途徑進入外界環境,對土壤、水分和空氣等的污染。農業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氮素和磷素等營養物質、農藥以及其他有機或無機污染物質,通過農田的地表徑流和農田滲漏,形成環境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農藥污染、集約化養殖場污染。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屬、硝酸鹽、NH4﹢、有機磷、六六六、COD、DDT、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和塑料增塑劑等。
當前, 農業面源污染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類: 實驗方法和模型模擬法。前者由于勞動強度大、效率低、周期長、費用高, 在多數情況下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手段, 于各類模型的驗證和參數的校準。所以, 主要采用后者進行研究, 對面源污染進行分析預測, 找出面源污染的敏感因子, 分析其對流域的污染貢獻,根據不同情況建立相應的模型。這對加速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控制與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的農業面源污染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湖泊、水庫富養化調查和河流水質規劃研究。在農業面源污染模型方面, 我國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如陳西平等人研究了涪陵地區5種污染物的各次降雨沖刷預測方程; 徐向陽等定量分析了農田降水、產流、下滲、排水、蒸散發、灌溉之間的關系, 建立了一個模擬農業排水和產沙的氨氮流失數學模型; 李懷恩以面源污染物的遷移轉化機理為基礎, 從宏觀角度和較大尺度上來直接研究野外實際流域的非點源污染的發生過程與特點, 建立次暴雨非點源污染負荷的數學模型, 該模型包括了降雨徑流模型和污染物的產生與遷移模型。此外, 還有王昕皓等人提出了非點源污染負荷計算的單元坡面模型法。
面源污染為污染物以廣域、分散和微量的形式進入地表及地下水體。與通過集中排污口排放的點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起源于分散和多樣的區域,地理邊界與發生位置難以識別和確定,且具有不確定性、難檢測性和隨機性等特征,加之公眾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施用化肥和農藥等對環境造成的危害缺乏重視,所以與點源污染相比就加深了相應的研究和治理難度。農業面源污染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制約了農業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
發展。推動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有效防止農業面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的危害
由于農業生產導致的面源污染已經成為環境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為了使工業等點源污染的廢水達到零排放標準,不惜投入巨資,大規模興建污水處理廠,其結果仍然不能消除水污染,從而令人們意識到面源污染尤其是農業面源污染在環境污染中的貢獻度是不容忽視的。
農業面源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土壤的危害:農戶為了使農作物有更好的收成會只顧眼前利益施用大量的化肥和農藥,其中的有毒物質就會進入土體,造成對土體性質改變,使其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肥力的下降就會導致農產品產量的下降,農戶就會繼續加大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從而形成惡循環,導致農產品質量也跟著下降,農田土壤生態環境更加惡化。
2、對水體的危害: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有研究表明,工業、生活污水以及面源污染對水體的污染各占l,3??梢?,面源污染在水體污染中的貢獻值是不容忽視的。3、面源污染對水體的污染主要表現為:加重水體的富營養化,使湖泊水質惡化。農業面源污染一直是富營養化的主要貢獻者。水污染的核心問題是水體的氮和磷富營養化。研究表明,對于湖泊、水庫等封閉水域,當水體內無機氮總量大于0.2 mg/L時,磷酸鹽磷濃度大于0.01 mg/L時,就可能引起藻華現象的發生。水體一旦發生富營養化,藻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異常繁殖,使水體渾濁,透明的降低,導致陽光入射強度和深度降低,DO值減小,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從而使水生生態系統和水功能受到嚴重阻礙和破壞。同時,因為水體富營養化,水體表明藍藻、綠藻瘋長,形成綠色浮渣,使水質更加惡化。淤積水體,降低水體功能由于面源污染的發生與區域間的降水密不可分,在發生水土流失的區域污染物就會隨著泥沙進入水體,不但泥沙抬升河流與湖泊床水位,降低水體的蓄水能力,而且泥沙攜帶的污染物會污染水體,降低水體的環境承載力,造成水生生物的滅絕。污染地下水我國幅員遼闊,南北之間的水資源分配有很大的差異,對于許多水資源匱乏的北方地區,生活用水。主要是靠開采地下水。對于氮肥施用量大的地區,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地下水硝酸鹽污染。
4、對大氣的危害面源污染對于大氣的污染主要表現在
農藥與化肥的過量施用上。例如,農業生產過程中施用的農藥,在有風時進行飛機噴霧或噴粉時,其損失率可達到70%以上;這些空氣中的殘留農藥通過空氣流動向其他地區遷移,從而加劇農藥中的有毒物質的擴散。